! u0 e0 r! C' M% V/ c; I" }2 N
时光易逝,老猫未老。有人说,生活就像切洋葱,我们都泪流满面,却还乐此不疲。这一年真短,感觉时光在春节前倒流,给了我们从元旦再出发的机会。这一年忒长,等了365天,仍未到新春假期。仔细思量,似乎我们时常在践踏人生,思想再成熟,内心仍长不大,一定要错过了才懂得珍惜,一定要煎熬了才学会忍耐,一定要磨难了才成就坚强,一定要沉浮了才能够看淡。一如老猫,原以为在新岗位上进入角色后,就可以时间自由啦。未料,一边被工作挤占,一边受家庭牵绊,只好长期潜伏在老秘网某个私密角落,偶尔透过手机屏幕偷窥大家每日咬文嚼字。每每动了念头甚至下了决心,想上来跟大家聊上几句或是续上一篇,刚打开笔记本,终又选择放弃。就像走亲戚一般,感觉不走就不亲了。然而,时至今日,那是退无可退了,再不浮出水面,别提“半月谈”,就是“编年鉴”也将彻底搁浅。所以,支开小猫小小猫,放下大事大大事,写篇杂记充当新年贺词,也算是纪念这极不平凡的“爱你爱你”。
* [5 P% k+ K" {
; `- E0 _+ i( K4 z 4 v* o+ M' u( t+ p5 W
“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在常学常新、强读强记的浸润下,手随心动、笔在意先,职业性地敲下这个立意高远、蕴含思辨、契合时势的宏大标题。但此刻我想谈的不是党国,不是民族,也不是大我,而是聊聊小我。我以为,真理的光辉,不仅能照亮家国,也能指引人生。话说老猫就遭遇中年危机了,当小猫长成“有主见”的初中生,就像意图稳住乱飞的风筝,尽管手上仍绕着一根细线,却是硬生生地被勒得生疼;当小小猫也突然变成“有想法”的小大人,又多了一层“历史是惊人相似”“有多少痛可以重来”的深刻领悟;当新事旧事、大会小会、主责双责接踵而来,不得不靠香烟提神,靠咖啡解困,把自己熬成神,顺带把同仁累趴下,感觉自己重回激情燃烧的岁月,只是不小心把头发染白了。话说危机危机,危中有机,可以化危为机。要是看不到危机,那才是真危机了。所幸,老猫眼中还有光,心中还有事,手中还有笔。数万字的调查报告都能交差,几百字的自救计划必有办法。如何破危局、开新局?
& _$ j7 y9 ]( C# W ~, m- F6 N* E
3 K; y7 C1 @ s# X" v. k7 }& k+ g 第一招便是降低期望值。万事如意是用来祝愿的,接受不完美的现实,就像接受不完美的自己一样,又犯老毛病、错过评优秀、赶上挨批评,明天太阳依然升起。收下全面小康的幸福,生发共同富裕的向往,相信时光不会亏待挺努力的你。
6 K+ E' ]: _, o/ X" \! X
) `. B4 d" ~. W1 {; T- S3 W 第二招就是端出好心情。再多主责主业,也得当好家庭的主心骨,恨铁不成钢,只是因为爱,不如把爱写在脸上、藏在话里,抱怨和硬扛解决不了的问题换成理解和软磨试试,切忌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情绪化。- n3 I/ w& n6 o# E8 \: D6 X0 F
% w2 l7 b$ g# q' v, Q( a 第三招则是付出小行动。强国要学习,齐家也要学习,工作有法,育儿也有方。放弃想当然的明白、自以为的关心,向有成者讨教、向通达者学习,也许心结解开了就是心路,运作成功了就是运气。古人云,家丑不可外扬。老猫还是灌些心灵鸡汤为妥,欢迎有同感者引申阐发。
: m1 T6 |% B6 `) I% ], z9 i* D# B3 h* v$ S& N u$ t1 Z
n9 u) B* s+ \- ^; ] 扯完闲篇,还是上点干货吧。关于机关文字工作,各位嘉宾和秘友已在“文稿评改演播室”QQ群366351120里探讨了6年,积累了上千期的课程。虽说文无定法,但所谓的行文规律、写作技巧、实战经验,能够拿来作为方法传授的,应该多少都有提及过了。当然,讲到最后,终极一招,就是坚持学、不停写、反复改、拼命干了,因为真正的大手笔是无招胜有招的。所以,这回老猫跟大家分享四个小故事吧。
2 Z) s/ `3 H% o" T# ?' ?; S3 N
/ `; L e* J* \7 A( |+ w% U! z
, e2 [/ P9 O W 第一个是关于写法的故事。记得老猫在去年的贺词中跟大家提到一首歌叫《大田后生仔》,前段时间突然变身《三明后生仔》再次爆红。不变的旋律、原唱的歌手,换个曲名、改下歌词,依然魔性十足,上亿播放量,甚至登上新闻联播、焦点访谈。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翻经典是成功的一条捷径,文艺是这样,写作也是这样。最经典的当然是中央的讲话、报告、文章、文件啦,我们既要吸收其提法,也要琢磨其写法。对新手而言,接到写作任务,先把前辈写过的同类稿子找出来看看,也是大有益处。
9 t5 |3 z% q2 @( O7 R) `4 N5 ?/ P7 l6 [* M' K; |- F `
. y3 p) U4 e6 y) y& M 第二个是关于看法的故事。前段参加一个旅游主题电视剧本研讨会,一位央视导演作为特邀嘉宾出席。他第一次到这个地方,会前花了一天时间走访考察,发言时点出了很多我们知道却想不到的创作素材。比如,提到一位导游的话,某外国专家在游览一峡谷时曾有感而发,“这里是我见过的星球上最美的地方!”为什么有此一说?能否植入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再比如,看到几个乡村少年在一个造型奇特的石棋盘上对弈,传说有上百年的历史,这也是一个很生动质朴的画面,可以设计进情节里。正如罗丹的名言: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写材料也是这样,提笔无言,那是因为心中无事。为文者要及时关注单位领导及各科室的工作动态,做成什么、正在做什么、准备做什么,尽可能有所掌握。会议上讲的、文件里写的、媒体上发的、微信群里晒的,多留心、多记录、多联想,用时自然信手拈来。
# v# \2 g+ t- }/ x9 i, [1 X- M% P! p& a; @. [+ f) }4 {: ]
) y5 t$ I, B+ x3 ?* w& D4 [ 第三个是关于做法的故事。接待过数家头部媒体前来采访同一主题,近距离观察他们的实战比拼。都是一群专业又敬业的记者,白天集中采访,晚上回来写稿,次日陆续发稿。看上去感觉作品质量都不错,一旦在新媒体上发布便高下立判,有的阅读量上10万+都不易,个别的数小时就破千万上亿。秘诀在哪儿?从一位记者的采访日记中找到答案。他们坚持每晚召集头脑风暴,创意、策划、文案、影像、视觉设计、后期打磨,从图文并茂到漫画H5再到360全景、短视频,讨论不止、争论不休,吵着吵着不知不觉就把活干完了,而且尽出漂亮活。一个人的学识阅历毕竟有限,能够团队作战,一起议框架、选素材、推材料当然最好。同样的食材,不同厨师可以炒出不同味道。只是基层的文字工作者多数是孤军作战,想出精品唯有放低姿势,不惧领导批、不怕同事评、不耻手下改。有时与其“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不如借智借力,或许真会“一字千金”“一语惊醒梦中人”。
2 t% q5 C/ ^1 q8 Z( @" a5 b) M5 L, }- H7 \& c2 z$ |
+ e3 c* K/ ^9 a2 u2 H3 O' K( m 第四个是关于说法的故事。有一回随团到某历史人物故居参观,
1 W9 E& @5 L: P2 y
/ h, I8 G& s: u+ o# u) m8 Y% D( Z6 [9 y1 L& y
就谈这些吧。两个月前老秘网完成了一次改版升级,相关功能还在完善中,希望更多新朋老友参与共建共享,让冰冷的文字添上几分温情,陪伴大家走得更远。最后,祝愿各位,在新的一年里,握金刚钻,当快枪 手,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行文用活新理念,仕途进入新阶段,人生构建新格局!9 V6 Y& `) e$ V) u* ]# F& y
( ~) K7 i1 }; H& w6 V
* Y: C: V Y/ D) x5 x0 ?& } 老秘网年鉴:
( r1 R2 @# K, A1 @9 A老秘网公文课堂往期课题一览表(2014.8-2020.12)
: V2 C y- V9 ? Y6 L2 u: v1 H9 `新年寄语(2020):让文字去战斗,盼幸福来敲门!
. S7 f! b4 o2 [半月谈(2019):文达妙境不拒抄, 书到用时要会找. b" t3 |# N4 H( c! d" K& I7 b
半月谈(2018):带着小梦想,一起再出发
/ X; e9 ?# V& B) b F2 h2 f半月谈(2017): 告别安乐窝 再接苦差事% x" v8 b& \# a+ m! |/ ]
半月谈(2016):一年辛苦为谁忙?工作总结剩两行' B* S% T; V. w, Q
老秘周记:载着沉甸甸的收获奔向2015
+ n6 }8 z9 _9 c% A2 M% _6 g) Y) S( 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