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晓斌8 U( j% w) _" E2 d# C2 h
曾为笔耕,伏案多年。自走上领导岗位,拿烟的姿势终于从左手转到了右手,也算是华丽转身。但文字这东西,一旦惹上,就永远是个纠结。最近,应邀参加了一次上级党办系统座谈会,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作了一个交流发言,抒发了一些粗浅感悟。
2 c' ]9 [' P( S5 G7 d; Y+ H; m# m7 c
对于文秘工作,我深切地体会到:材料对领导而言是多么的重要,领导对材料又是多么的重视,文秘人员起草材料的任务又是多么繁重,从事文字工作的同志又是多么的艰辛,要完成一个让领导满意的材料又是多么的艰难。
9 B- l; M2 p( Y$ X# T) q/ G% [4 n# h1 Y, z& ~, D9 c/ x8 b0 H
如果说,世界上什么人最苦、最累、最难,莫过于赤膊上阵、挑灯夜战“爬格子”的文秘工作者。有诗为证:“搞材料,被人笑;手起泡,头发掉;耗烟草,费灯泡”,还有“一支钢笔,两袖清风,三更不寐,四季受累”。可以说,搞文秘工作的同志饱含酸甜苦辣。$ j% r {8 f0 L3 i$ s/ L- \
. g. v, ~4 K6 D: m5 p) A( S, L
对于如何搞好文秘工作,特别是文字材料工作,我有几点感悟:
* o; x4 U$ i; ?$ Z% [”: S3 w! s( k k8 \5 V2 m
% F: z2 @$ i: w+ d4 K6 `1$ l! K" [: p* Z2 f m6 n* Z7 k
第一“悟”:熟悉情况# o+ m9 _+ X1 T
' l% s& D# H! Y& I w- u+ p0 T& E% z
话说起来很简单,但要真正做到这一点相当难。文秘工作者在起草文稿的时候,往往觉得言之无物或是写不到位,就是对情况不够了解,不够熟悉,一知半解。熟悉情况是起草材料的前提和基础,因为材料本身就是现实情况的文字反映,“闭门造车”写不出高质量的材料。要熟悉情况,我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
7 X3 ~7 q; Q# o1 B" P第一,把握市情、省情、国情、世情和上情、中情、下情,也就是“七情”。写作时,从世界、全国、全省、全市的角度来分析和论证,这样领导讲起来,就会很生动,显得视野比较开阔,立意也比较高。8 U+ n8 X* d/ A4 z
第二,把握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问题。尤其是撰写主要领导的文稿,由于领导考虑的问题的层次往往是比较高,我们的材料就要体现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否则出炉的文稿就显得高度不够、深度不够、品位不够。
' _2 S& E5 u/ z0 E; d0 j8 ]第三,把握热点、难点、疑点问题。这样材料有很强的针对性,让人感觉到这个领导讲话对情况非常熟悉。大家心里所想的、所关注的,希望领导明确的事情、强调的问题,在材料中都得到了体现,让人感觉这个材料,这个讲话就讲到了位,听者会觉得很过瘾,对领导的信服力也会进一步增强。如果讲一些空洞的、原则的、不着边际的官话、套话,这个材料的份量和产生的效果就差多了。
( X& C6 r$ h; U9 ], C3 a第四,把握创新性、经验性、思路性、指导性的工作。在材料中,对亮点工作和典型事例适当点一点,对做得好的单位和下属是一种肯定和鼓舞,对做得不够的是一种鞭策和促进。作为上级领导讲话,适当的表扬或批评本身就是推动工作的一种有效手段,是非常必要的,而且要有具体所指,不能过于模糊和宽泛,否则起不到激励和鞭策的作用。6 |" F6 V2 F8 r' Y2 R. G- H
同时,要熟悉情况,作为文秘工作者要多到基层去,到一线去,全面、具体、深刻地掌握第一手资料,了解具体工作的操作和难题的破解,加强工作实践经验的积累,而不是闭门造车。* y( I4 C' p% \! y$ j
; d9 l& g7 ^- U6 r2 X: T6 r1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毛主席有一句话:“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对我们的文秘工作者而言,是“没有调查就没有文字权”。只有深入调查研究,才会熟悉和掌握全面情况,做到了然于胸,才会有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变,才会从理性认识向理论的高度升华。
% f1 ~; M) w) r* H' |- h+ z4 x
& d' B$ m3 d# v- M2; K5 x+ m( Y9 i' v# w% d; ^$ E. n
第二“悟”:广览博取
( D h, M1 X w6 N; E6 W' e( D# H7 o- R! W
作为文秘工作者,所需要的知识容量,要求更宽、更广。只有做到知识容量大,才能厚积薄发、广征博引、游刃有余。
2 m4 l7 j) c6 l% h; {
' N. w, o, p3 x, x因此,文秘工作者要兼收并蓄,广泛的、大量地积累各方面的知识能量文秘工作者不一定要成为“专家”,但一定要是个“杂家”,在某个方面可以成为“行家”。“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 [! D9 N' Y& U1 R- \# x5 u
$ \! \% m; L( w4 h+ }/ w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让学习成为一种境界。书本是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什么领域的知识都去涉猎,不要害怕脑子装不下或乱成一团麻。人的头脑就像编了程序的电脑一样,会把各种知识按一定程序自动梳理好、排放好,当你要用的时候,只要思维的键盘轻轻一点击、一搜索,就分门别类涌现出来了。7 \" t3 m, |2 Y2 O; I& x
同时,我认为,多种知识的积累和融合,会产生一种新的知识。犹如钢、铁、铝等金属融合熔炼,就变成了合金钢,一种新的材料就诞生了;多种信息的交汇,会赋予我们新的思维;多种思想的碰撞,会裂变出更多的思想。比如两个人各有一个苹果,互相交换以后,每个人得到的还是一个苹果。但是思想不一样,你一个思想,我一个思想,互相交换以后,会迸发出多个思想。# n) s) p6 q8 b6 ]4 I8 k; r- a; x0 F
我在北京工作的时候,有一个爱好,就是经常找机会跟中央部委那些搞宏观经济、搞政策研究的专家、学者交朋友,“侃大山”,他们都是“能者”、“强者”、“智者”,不失时机和他们沟通交流,哪怕是漫无边际、海阔天空,但每每都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觉。他们视野开阔、思维敏捷、思想深遂、思路清晰、知识面宽阔而且见解独特,与之交流,如曲径通幽,别有洞天,给人全新的境界、全新的思考,受益匪浅。所以,我觉得,跟能力比较强、素质比较高、知识面宽的人交流,进行思想的碰撞和交锋,能让我们获得更多的启示、更多的受益,这也是我们掌握知识、积累能量的一个重要的方法。
u) s- q q( J5 |, {; P6 A/ L3 _
3! k# D) t7 B& r# W9 T
第三“悟”:角色转换
" J I) G) \$ t+ x3 I& F, I$ s7 m( b- M J4 L
我参与过一些重要领导讲话材料的起草,在经历不断的挫折、不断的提高中,我体会到,要写出高质量的讲话材料,最关键的是要转换角色,大胆进行角色模拟,完全把自己摆到领导的位置上去思考、去谋划。角色模拟,不是形似,而是神似,要进入到领导的思想、内涵、风格和境界里面去。角色模拟越到位,材料精准度就越到位。 _ ]5 l5 ~1 a4 Z9 A. ~
从这个意义上说,文秘工作者还要是一个演技相当高的“演员”,善于扮演领导角色,真正做到“不在领导位,善谋领导政”,“身在兵位,胸为帅谋”。构思、起草材料的过程就是角色转换的过程。
$ z8 C5 ? ]/ h1 k模拟好领导角色,首先要做到“五看”:
' W0 y- y3 t; n$ d一看会议的性质。不同性质的会议对材料也有不同性质的要求,要认真把握。
3 P/ h7 v5 V4 }8 F4 I% v6 Q- z- b7 Y& R# S( s `
二看会议的对象。身临其境地把自己摆到领导讲话的位置上,看看台上坐的是哪些领导,台下是哪些参会人员,针对的对象是上级、下级、同级还是来宾。只有把对象搞清楚了,才能确定表达的方式和口吻。: l7 X3 m' f7 P/ s: w t! H& M" m, I+ z
( T1 k' K I' }+ r) M! n+ H3 J
三看会议场合。要先了解领导是参加大会还是小会,是室外还是室内,是在主席台会议,还是圆桌会议,会议是什么样的规模,是什么样的情景等等,文秘工作者都要把这些因素考虑进去。0 I+ g V; x7 ~ ^& w% c# V
4 z- T$ a8 L4 k! p9 n2 B四看时机。要了解领导讲话的顺序,是先讲、后讲还是中间讲,把握好领导讲话的时机。先讲就带有引导性、示范性,后讲就应是侧重性、补充性、总结性。( k( D$ \, {* A* K
' ?+ f5 v% e3 J- M% V五是看时间。要考虑领导讲话的时间长短,把握时间度,并留有弹性。其次,还要注重“三个突出”,一是要突出领导的意图。在模拟角色时,要时刻想到领导的主要意图是什么,想表达什么,希望达到怎样的效果;二是要突出讲话的主题。切忌跑题和偏题;三是要突出领导的风格。所谓“文如其人”,就是这个道理。
1 j* P( F1 k7 P- ~, M' w) Z
9 A3 L2 K' p: G W9 m40 N) t0 i E8 N C6 N# U7 U
第四“悟”:辩证思维
+ ^( { _* b9 ]* c$ P7 Z& C
6 \% |7 T- X4 D# @ r$ L一份高质量、有份量的材料,关键是提升材料的高度、力度、深度和广度。要达到这些“度”,必须具备政策性、理论性、思想性、针对性、指导性和权威性,需要用辩证的观点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好的材料都充满了哲理。辩证法既是思想观又是方法论,用辩证的思想、辩证的方式、辩证的观点去论述,会给我们一个新的视野、新的视角、新的思维、新的理念、新的境界。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可以做两件事:/ i/ [5 `+ h* i- u4 \7 G
一是系统、深入地学一点哲学,让哲学的观点在脑子里根深蒂固,用的时候信手拈来,活学活用。毛主席就曾教导各级领导干部,要学一点哲学。学好哲学,终身受用。学哲学是“入之愈深,其进愈难、其境愈高”。
1 M% W& ?5 p6 A+ p二是把《毛泽东文选》、《邓小平文选》等领导同志的文选通学一遍。毛主席是哲学大师,也是古典文学大师,他的讲话和文论引经据典,而且把一些警句、典故用得丝丝入扣、入木三分。邓小平用的大多是短句,如“发展就是硬道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等句子,但每个短句都蕴含着大哲理、大思想,富有辩证思维,都是一篇大文章。学习这些领袖们的讲话文论,会让我们大受裨益。
! s8 n6 ]$ Q9 s8 O$ A- Q3 y
. x. v' q& u) Q3 ?$ s' c% W" q, u5
9 n h: q$ N+ i: _8 N1 G/ N+ E' A第五“悟”:注重个性0 e4 t' a$ L9 u& S6 t) O }' u/ \
) q/ Q) V& q1 @2 [
个性就是特色,个性需要创新。俗话说,兵无常式,水无常形。材料最忌的就是雷同,不能千篇一律,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要因时、因事、因地、因人有所变化,或独树立一帜,或别具一格。比如经济工作会、全委会等会议,内容大同小异,可以说是老生常谈,但又要要常谈常新,每出新意。9 T! c5 y0 ^9 K, ~
一要有独特的角度。同样一件事情,尽量用不同的角度去表述,就像达芬奇画蛋一样,从不同角度看鸡蛋都会是不同的形状。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 A |, A/ \' K. l6 t2 S二要有独特的风格。防止走进一个格式、一个套路、一种格调,让人感觉“年年岁岁花相似”。材料也需要探索创造,变幻风格,调节口味,花样翻新。“旧酒还得装新瓶”。# C8 ~" y9 w1 N* d5 k9 _: g7 T
三要有独特的思想。有理论色彩、有思想内涵、有真知灼见、有鲜明的观点。
3 L0 e0 q0 @: c四要有独特的文彩。现在无论是领导层还是听众层,文化知识水平都很高,鉴赏能力都很强,材料没有相当的文彩,信服不了人,打动不了人。这就要求文稿要有一定的文学色彩、理论色彩、情感色彩,或真挚细腻,或警喻深刻,或文采飞扬,或激情澎湃,或深入浅出,或娓娓道来,让人感觉或如行云流水,或如波涛汹涌,真正把听众的心带到材料的境界里来。作为文字工作者,我们要善于使枯燥的文字鲜活起来,赋予它生命力、震憾力、号召力、感染力。这就要用多种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对仗、排比、借代、警句等修辞手法来增强语言的形象色彩,化抽象为具体、变深刻为浅显、转枯燥为生趣。
: e3 d* k: h9 \( I* B
# R( Y* W& F8 C) \' b2 j67 h% W' `6 z( _' @2 ?; Q, }% p
第六“悟”:把握意图
8 {% B; f& k3 T3 }" L
* X- `7 I6 Q6 C/ o! W写材料把握领导意图最重要。8 l4 }) t5 d, G5 C
" E6 _: ?: o; N# S7 I
俗话说,做事不依东,驮累也无功。不怕材料写不好,就怕领导不认同。所以,文秘人员要善于揣摩领导的心思,想领导所想、谋领导所谋、为领导所为,准确把握领导的意图。要尽可能紧跟领导,当好领导的“尾巴”,尽可能多听、多记、多看、多思,把握领导的思想观点、工作作风、讲话风格,尤其要多主动参加领导主持召开的各种会议和调研活动,多听领导的即兴讲话,及时记录领导的思想火花。这些火花可能是一瞬间迸发,但却是把握领导意图、思想和观点最珍贵的素材,是写好材料的指路明灯。有这些基础,形成的材料一般都能得到领导的认可,可能还会让领导感到惊喜。
1 Z0 ]' {2 Q7 M% G, w1 G$ a
! y& u3 j% s) T5 b( l# Q7
6 ?1 g$ X0 W! j& j. I# f/ [第七“悟”:以资取胜; k+ J, ?3 e+ ^- f* c
写材料必须大量地占有各种素材、资料,这就要靠平时的积累。“书到用时方恨少”,资料用时也方恨少。" q2 _8 h. ~) r( `. b6 W1 }
; Z% u8 C# ^8 |* r0 n6 a* o5 o
作为文秘人员平时要注重收集大量的资料,比如一些警句、典故、事例,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随时能够派出用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还要注意收集其他地方、其他领导类似的文稿资料,以资研究学习,触类旁通,或借鉴引用,不断提高写作能力,提升材料质量。
2 d( r6 r9 B7 t( S2 y" \6 O" L) k n$ W6 c9 Y
81 t% h6 F' n: b) Y$ o _2 ?, F z
第八“悟”:精雕细琢0 h! U/ m) b( z% r E7 ]8 ?1 Q
) M5 a: A: c* M6 M) T% E# A我的习惯,一般花50%的时间去构思,先不唐突下笔,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用20%的时间去撰写,这时已成竹在胸,洋洋洒洒,妙笔生花;然后用30%的时间去修改、提炼。2 L, D+ o7 h, V& [
0 j8 `5 T5 Z9 z$ t文章是改出来的。对形成的材料初稿进行反复推敲,进行瘁火、打摩。同时,写好了以后,还要把自己摆在领导的角色上,把材料从头到尾念一遍,按照领导正式发表讲话的情景一样。往往一念,就会发现许多不妥,许多缺陷。只有通过角色模拟,大胆地反串,大声地诵读,材料中的一些问题就会自然暴露出来。0 y4 i! m% S9 L: y+ e, y u* 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