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口吻”漫谈发后
+ i/ V& {$ }$ M& r2 \5 \9 d
, z7 B" D$ J2 R) p( @ 拙作《公文“口吻”漫谈》草罢,刊发前,承蒙老秘网当家人老猫为之配图,刊发后又及时热评鼓励。老耿为之感动。我曾与老猫笑谈“你我臭味相投”,此为一证。
1 Z4 ]: e, V. ]! U4 I1 W( t1 s! A* {$ s- r& @3 t7 y/ e, F
老猫点评:看老耿妙手剪裁。很平常的一段聊天记录,经老耿一整理,便成一篇美文。本篇堪称整理对话交流记录的范文。+ e; K7 c. ~4 ?# c" u. w T0 Y
- `; p0 I8 W6 z 老耿致谢:谢谢老猫鼓励!“整理”,一是“整”,不整齐的,整整齐;二是“理”,理不顺的,理理顺。整理,便是“加减”的功夫。老猫一鼓励,便来劲了,自个再为自个鼓鼓劲。
0 D+ P) ]: Z/ O! S" T/ T3 B$ }$ K8 V
又蒙余之舰兄为拙作点评,题为《再谈公文的“口吻”》,我一再拜读。遂有读后感两则。
! X) [2 ~) {; }+ o- M
8 e7 l; a4 \( g8 D( k 一读- ]" f1 B1 A# @2 p
9 t) o* W6 o* l1 D 正如你所说“口吻”也有“口音”“腔调”之意,如“一听就知道,老耿是陕西口吻”。”就方言来讲,其表情达意有地域色彩,凡是以方言为“母语”的,一旦“翻译”成普通话,其感情色彩、地方特点,便多多少少会逊色一些。这也是许多地方电台、电视台办有方言节目、有些电视剧使用方言的原因。
+ b6 M1 l9 R5 N; {
) l3 M8 r7 U% `8 n# Y 你的《再读口吻》,与我的《口吻漫谈》可称“兄弟篇”,各有各的口吻。建议在老秘网你的空间发表。( D" H; I( [# v# n
. [5 m. o3 X& i" d* C1 c$ z& ~ 再读1 s; u' c C" x7 g* Z! X; A4 [; Z
3 J0 e$ H, R( C' d
余兄再谈,老耿再读。同谈口吻,口吻不同。老耿在聊天,陕西话叫“谝闲传”;余兄是授课,为写作教程。口吻不同,才不会百口一调;同谈口吻,也算是异口同声。这正是口吻的魅力所在。是为读后感。1 O' C6 o/ A p8 R5 K9 G
' w: Z. ?6 Z2 c5 K- c 2014.5.7中午于长安茅庐2 R4 t! n4 _; z& X
! a9 b+ M7 J4 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