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长期活跃在基层单位,肩负着给报刊、电台、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写稿和提供新闻线索的任务,是新闻工作最基础、最重要的一支力量。这支力量新闻意识的强弱,写作水平的高低,直接关乎着新闻宣传工作质量和水平。但基层通讯员队伍绝大多数都是兼职从事新闻宣传工作,经常困扰他们的有两大问题,一是不知道该写些什么,二是不知道该怎样写新闻。常言道,文章行不行,关键在基本功。这就要求通讯员必须练就扎实过硬的基本功。根据自己多年从事新闻写稿实践和分管宣传工作经验,我认为基层通讯员写稿要努力做到“五有”:3 U- x# \/ X6 z. ?
7 A7 S& W1 E+ I3 u' j* s
一要有一颗时刻准备着的心。新闻宣传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和耳目。写好新闻作品,除作者要有较好的文字表达能力外,还必须体现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一个事件能否报道,什么时候报道,采取什么方式报道,都要考虑是否有利于党和人民的事业,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有利于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因而保持强烈的政治敏锐性,是做好通讯员工作的首要政治生命线。其次必须要有强烈的新闻意识。每天发生的事情很多,但并不是每一件事情都具有新闻价值,什么事具有报道的新闻价值,采取什么角度报道能够引起新闻轰动效应,都是通讯员心中必须经常思考的问题。通讯员要对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多从新闻的角度观察和审视,从中发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1991年2月,我曾陪同宝鸡日报记者到基层采访,就听说了一件新鲜时事,农民给乡上红头文件纠正标点符号,我们觉得很新鲜,说明了当代农民对政策的关心,也说明了农民文化水平的提高。于是我们在深入采访的基础上,赶写了一篇《桑树塬乡的新鲜事:农民纠正乡上文件标点错误》的新闻稿,很快被《宝鸡日报》头版采用。象这样的事情,如果没有新闻意识,光听高兴,错过机会,也就失去了一条好新闻。所以,通讯员无论干什么工作,都要多留一个心眼,努力做到心中时刻装着新闻工作,处处留意新闻线索,随时随地采写新闻报道。三是必须要有强烈的奉献精神。新闻工作是一项辛苦的工作,甚至是一个高风险的职业。特别是面对天灾人祸,通讯员要写好新闻报道,不仅要深入灾害现场,而且有时是冒着生命危险进行报道。去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许多新闻工作者都是冒着余震,冲在抗震抢险救灾最前线,用手中的笔和镜头向全国人民发回了一篇篇感人至深的报道,鼓舞和激励着灾区人民和全国人民一道战胜灾难。新闻还有一种社会批评功能,有时写批评不正之风、官僚主义的稿子,难免会遇到不公正的待遇。小则热潮冷讽,大则打击报复,甚至会危及人身安全。所以,通讯员必须要有为党和人民利益而忘我斗争的奉献精神。7 i+ {4 V0 z D7 d7 N+ m5 L
6 p4 Y* [6 U2 [; R4 A% K1 f 二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新闻有较强的时效性,稍纵即逝,发现了、抓住了,就有可能写出一篇好报道,否则,新闻成旧事,就失去了新闻价值。一项科学调查显示,人们掌握的信息有90%是通过眼睛获得的,因此,我们必须努力用智慧的双眼去发现新闻,扑捉新闻,锻炼和提高眼力。在这方面,一是锻炼和提高政治上辨别真伪、判断是非的能力,做到思维敏捷,眼光尖锐;二是锻炼和提高观察事物的技能,做到观人于微,察事于细。基层通讯员日常事物较多,如何在繁杂的事务中发现新闻线索,关键在于深入实际,现场观察,实际考察采访对象,包括采访的人物、事件和场景,善于扑捉表达主题的细节,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国画大师齐白石,为了画好虾,用玻璃瓶养虾,早上起床后看,晚上睡觉前看,饭前看,饭后看,有空就观察,使得他笔下的虾千姿百态,栩栩如生。采写新闻作品也是如此,只有通过细微的观察,写出的报道才能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增强新闻的现场性、直观性和立体感。1998年4月1日,商洛市山阳县法官乡举行水利工程拍卖会,我下乡正好赶上,亲眼目睹了拍卖会的全过程,特别是竞争对手现场报价、竞价的一些细节,村民报价时用手摸衣服口袋钱的动作,以及夫妻两现场商量的眼神,都使我对水利工程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了新的认识,感触颇多。回到山阳县宾馆,我连夜赶写了一篇《山乡涌动拍卖潮—法官乡水利工程拍卖侧记》,在有关报刊发表后,许多新闻界朋友都评价说,作品很有现场感和感染力。7 ?. A# S1 t* s i+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