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网络摘选几个秘书工作中的实际例子。
. ~- |0 p [, S4 r0 C2 o! R
* J3 @ c/ l) B) R+ o. J 我在XX区工作时,有一位台商到邯洽谈合作项目,当时有关人员听到他乘飞机到京再赴邯的消息后,马上安排专车准备到京去接,一切安排妥当,准备走时,一位区领导听到了情况,马上制止说,这件事一定要慎重,根据人身意外保险规定,如有意外车祸,人身保险由车属单位负担。台商大多都入高额人身保险,万一不幸,保险赔偿额相当巨大,一般负担不起,大家听着有理,就安排那位台商坐火车到邯了。
% d# V- h2 f( d) _( U; v; I
8 p% X3 x! a& b: h2 ]0 d% O4 m 有次我们在接待过路政协团队时,见到一位领导吃饭时面有不悦,不知怎么回事,后来私下一问,吓了一跳,原来他是一位回族干部,就因为少问一句话,差点出了大乱子。从此,我们时刻绷紧民族政策这根弦,现在只要有会议,有客人我们总是要先问问有没有回民或其他有特殊饮食的人士(如教徒、素食者)再做安排。5 C5 |6 V1 }0 p \; P- g
$ V2 B# u: z3 i. e( ?
前不久,我们办公厅搬进了新办公大楼,在新旧楼过渡期间,为便于工作,我们在新、老办公区都设立了印刷厂,根据工作需要和量的大小,两个厂都分别承印文件。为了防止出错,我们规定一份文件在这两个厂之间不要中途交叉印制。可是恰恰在印制一份十分重要的文件时,我们负责办文的同志图省事,把从老印刷厂调来的文档直接送到新印刷厂去印刷,而没有用在新印刷厂出的,并由领导同志亲自修改过的最后版本来印刷,结果直到印出来之后才发现领导同志改过的内容并没有改上去。这是一个严重的失误,不仅反映了我们抓细节的疏漏,而且涉及了如何适应情况的新变化而深入创新、建立新机制的问题。& V) O7 Z3 [, ?: R; F2 R; G; X& G& i7 z
4 r+ K0 F; ]! J
; ^/ D: a. _/ k% T% `6 m4 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