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到的一篇文章,觉得不错,推荐给大家看看,希望能有所启发:! ^$ Z; u8 U; e; _
: B! y/ J( ~ _# h9 U 曹丕曰: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也。充分说明文章的重要。生活中,我们总免不了和文字打交道,对于坐机关的同志尤其如此。但同是搞文字的,却有着不同的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有言:“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
+ r8 o8 }. r$ f( }# \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受他的启发,我把公文写作也分为三种境界。 . O; {6 D C( f7 J3 V* ^' X
; \+ A; U s% x' q5 a) ^% M8 ~
“花自飘零水自流”----会记流水帐。此第一境也。一些初到机关尚没有机关经验的人,在刚接触材料时,普遍存在一种“记流水帐”的现象,他们能够按事情发展的自然顺序,按照文字的逻辑要求叙述事情经过,而对于如何对材料加以取舍,如何谋篇布局,如何把握中心思想等,并没有过多的考虑。严格意义上说,这种搞文字的人,称不上公文写作。好在他们能把想说的事,用完整的文字表述出来,有的还比较准确,比较通顺。所以他们也可转转材料,写写总结,校校文字。但这种水准,仅属于搞材料的初级阶段。
6 R* j; J/ W9 R& Q" r7 O6 [
, P. E! N7 B5 D2 J; C1 X) t) Y “年年岁岁花相似”----熟悉文章套路。此第二境也。公文的种类林林总总,在写法上又有一套固定的程式,能做到熟悉文章套路,也属不易,起码是个有心人。他们懂得吃透上级的政策,吃透下面的情况;知道什么材料用《通知》,什么事情用《通报》;知道例子的选择,观点的映衬;能把握不同领导的思想脉络和语言风格等。但由于他们长期被格式化和概念化的东西所束缚,容易陷于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框框里,一般地比较缺乏想象,缺乏激情,缺乏创造。所以他们的拿手好戏就是做一些冗长的洋溢着浓浓八股味道的官样文章,虽然挑不出什么毛病,但也没给人留下更深印象,甚至让人感觉味同嚼蜡。
, [# [) M1 q: E- K8 y$ i( `$ M, @& G- @: T) t, ~# L9 L 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