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许多人把报纸校对混同于书籍校对,导致报纸校对的理念、功能、管理体制、考核要求等都处于一种依附状态。如果说,在传统校对阶段,由于二者之间同大于异尚无大碍的话,那么在报纸出版进入网络时代的今天,对二者的异同研究将有助于厘清报纸校对工作的理念,从而确立它的独特性,使之健康有序地发展。
: W* |- a3 ]' q
0 X5 X$ k' [: N+ C' K一、校对的源流3 y$ c# e. {( w1 L; k
- c5 c, Q1 u, T' U- j4 \* s
校对起源于书籍出版是毋庸置疑的。从春秋初期宋大夫正考父校商《颂》开始,至先秦的校书,属于校对的原始时期。这时校书的规模还处于个人行为,未形成社会专业。) j4 N6 @4 [5 p$ h/ e Y$ d
& G$ K' X8 _( c; r+ @0 i e
从西汉的刘向校书开始至清朝的乾隆,校书成为社会的行业──校雠。这期间,涌现出不少校雠学著作。校雠随着古籍整理的需要,发展为校勘和校对。校正古籍中存在的差错为校勘;校正在出版过程中新出现的差错为校对。校勘和校对同源不同流,分别有自己的专业队伍。随着纸张和印刷术的发明,出版生产力逐渐发展,编校工作也逐渐走向分工。编校彻底分离而成为两道工序,是现代出版的特征之一,是出版生产集约化的表现,是历史的进步。正是编校分离、校对独立,促进了校对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校对管理的完善,也造就了现代校对人才。2 m3 A2 s' Y' y- R) \/ `
7 b; ~5 L2 o) M/ x/ m
有了报纸,才有报纸校对。报纸出版借鉴书籍出版的方式,把校对工作独立出来,成为报纸出版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z4 i( W7 Y+ J0 P" z
( |, I1 N2 J9 |* V3 d' `, i( Y
二、报纸校对与书籍校对之异同
3 Q4 E# z: x) h* m& V2 n+ j. x1 R- b6 l" e+ d9 p
校对时间短与长1 B! L6 \ |) C
# R8 J# ^8 C1 z* @1 D
──报纸校对时间短,任务重。校对人员上夜班,一块版从初复校到拼版、三校、清样,一般就只有二三个小时,这当中校对人员工作的时间只有一个多小时。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解决稿件中所有的显性问题和隐性问题,没有足够的时间查找有关资料,有时也难以联系上作者与编者,需要请值班负责人定夺。有时在单位时间内同时有几个版的校对任务,更是让人手忙脚乱。) J$ |- e: A8 @
) k' c8 b% A S0 A. T" v0 m──出版一本书,需要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这样的出版周期,书籍校对人员三校一通读有了充裕的时间,也有足够的时间与作者编辑沟通解决遇到的疑难问题。
$ k; @- q2 m& E! G, y6 \8 ^. T6 J6 t
校对修改权限大与小4 b/ p. {# U5 O q
Y8 n v) J2 R' \* s# {7 Q
──计算机技术进入报纸出版领域后,报社采编校在一个局域网上进行,记者编辑丢掉了纸和笔。因此,传统意义上的原稿不复存在,校是非成为校对的主要功能,正是因为报纸出版时间短的特殊性,相应的校对人员的修改权限有所扩大。正如作者文责自负一样,校对人员改责也要自负。校异同的职责,已经比较清楚完备。当前,新闻校对界正在探索建立校是非的岗位职责。
9 \4 f ?! _, j Z' U9 m; W% ?. o) T# B* W- b- \+ `
──目前,很多出版社仍然沿袭传统的校对方式,即使是一些有磁盘的书稿,也往往出纸质原稿,编辑在纸质原稿上经过三审一定,再出校样校对,校异同仍然是书籍校对人员的主要职责,“忠实于原稿”是他们的天职。有的出版社提倡校对人员校是非,但仅仅是要求尽量发现是非,并不是认定是非,校对员发现的是非,只是作为质疑,提供编辑参考,所提质疑由编辑认定。书籍校对人员在相对的权限内行事,只作为编辑工作的补充,不能替代编辑行事。可见书籍校对人员的修改权限是很小的。
* g% g0 A0 R/ T4 A/ }2 z4 Q5 S2 _7 T, Q2 O( m& m1 l
校对的目标价值一致
6 v( }; ~- ^( h
2 E( X) q h2 n0 H! A3 v0 _3 w无论是报纸校对还是书籍校对,无论是传统校对工作方式还是新技术条件下的工作方式,校对工作目标价值都是一致的──消灭出版物上的一切差错。可以说没有校对就没有优质的出版物。报社的校对人承担了高质量地宣传党和国家的重要方针、政策的任务,正确无误地把好新闻关;出版社的校对人同样承担保障出版精品图书的重任。两者都必须在政治上导向正确,牢固树立“三个意识”,为社会主义的出版文化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K, j9 H9 W2 v ~* P0 B
2 F( U9 P# L6 J7 ^
校对还是一项集文字性、学识性、技术性和创造性于一体的综合性劳动,具有一致的多方面价值──学术价值、审美价值、经济价值。: i% x$ w2 G$ u3 `) w
: H; ]. m$ E" s" N) T
长期以来,校对人在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驱使下任劳任怨,尽心尽力为读者服务,为作者服务,为编辑服务。习惯于默默奉献,不辞辛苦,只希望见报的稿件没有瑕疵,经手的书籍经得起读者的挑剔、历史的检验,也就知足了。这就是校对人精神的崇高所在。奉献精神是人类最崇高的美德,许多有奉献精神强烈责任感的校对人,其精神人格美就在于他们对名利和物欲的超越,他们不受某些世俗的束缚,从容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享受着一种职业成就感。( b9 }, P( v# J- d4 b f' M
) C( N7 h" G/ P) h! W* q; H校对人面临的挑战一致
& R6 ?6 J& l0 ~( a
- r) s1 o' c' B5 y5 [书报进入市场和磁盘代替了手稿之后,编校环节出现了两个重心转移的态势:一是采编重心由文字加工向新闻的策划、出版资源开发转移,抢新闻、趋热点、赶时间、喜炒作,编辑加工较粗糙,稿件遗留的问题较多;二是校对重心由校异同向校是非转移,校对已不是编辑的延续,而是直接参与部分文字编辑。这两个重心转移的结果,使编校由分流转向合流,编校合流可能成为未来校对的主要模式。8 Y( [" _: f+ h4 p# s0 u$ Z
% Z5 L B4 q1 F: @! v我们说编校可能合流,并不是说校对将消失,而是说校对的理念、功能、角色等将以更新的形式出现,以编校合流的方式出现。校对编辑尽管仍是以校对为主,但与传统的校对不同,其编辑属性大大增强,它是校对的高级形式,其编辑属性大大增强,是编辑业务分工更细的一部分。
4 |8 t ?6 u5 a1 W# K% Z0 e) \' ?+ C _+ \. T' C
我国加入WTO之后,新闻出版业的竞争日趋激烈;计算机新技术在新闻出版领域的广泛应用,校对的方式内容等发生了新的变化。未来新的更优秀的校对软件必将部分取代人工校对;目前,报社、出版社全面推进人事制度改革,竞争上岗,全员聘用,定岗定编,校对岗位可能面临裁员。对这些变化和挑战,我们校对人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必须有紧迫感,危机感,不断加强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和素质,适应变化,掌握主动权。
z" c# W% |+ N, ]9 i( Y+ r( h; K# g( v
三、建立系统的新闻校对学体系迫在眉睫 P/ d* N! z7 ~
Q! |% S' C. y# P8 K
20世纪90年代初以前,出版界对校对价值的主流认知是:校对是字对字,是简单劳动,不创造财富。正是这种错误的指导思想,给校对事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面对无错不成书的尴尬局面,出版校对界的有识之士进行了认真的反思,并采取了实际行动,成立了相应的组织──中国版协校对研究委员会。通过近十年努力,他们初步构建起书籍校对学理论框架,并出版了几部专著,大大提升了从业人员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质。而报纸校对这一块,从理念到操作方式,从组织管理到职称评聘,都是照搬书籍校对的。即使在报纸校对的编辑属性远大于书籍校对的今天,我们的理论研究、制度管理、职称待遇等方面仍处于滞后状态。人事部和新闻出版总署于2001年决定在出版系统推行全国统一的职业资格考试制度,这是为了科学、客观、公正地评价和选拔出版专业技术人才,加强出版专业技术队伍建设的举措。从文件规定和考试内容来看,这个考试与报纸校对工作几乎没有关联。让报纸校对人员参加出版专业考试,可见报纸校对工作被动到何种程度!建立系统的报纸校对理论,在新闻学会里成立校对专业委员会,从而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已是当务之急。
2 J: e5 P$ x: L% m6 f
1 }2 s6 _. _& S- E p从1993年开始,由天津日报、湖北日报等单位发起的全国新闻校对研讨会已举办了九届,并成立了全国新闻校对学会筹委会,每年评选优秀论文和先进从业人员。现在约有40多家报社参加,不仅有光明日报等中央大报,还几乎囊括了所有的省级党报,已经打下了比较好的组织基础。
: }4 o- \/ n" o9 I7 O; z! R0 C0 c" \- ?
报纸校对人员长期埋首于平凡的工作,没有进行新闻校对理论的总结。下阶段,要加强对新闻校对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校对的主体和客体,校对的功能和价值,校对独特的心理、思维和学养,校对的职责、方法、技术以及现代校对管理等,进行全面的剖析和研究,从而构建新闻校对学的理论框架。在无纸作业和网络操作的新形势下,校对主客体矛盾运动将会呈现出怎样的本质特征,校对的方法和技术将会怎样发展,校对的质量监控将需要建立什么样的机制,校对人才将需要什么样的素质,等等,都是新闻校对学必须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
' g" L3 x4 z- G
6 P( [4 C( S. ^$ a/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