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抄袭丑闻频出 症结在于文山会海
3 U# d( A" _* P( i5 m* ?5 @, a. {: h, R# u
桂维民说,前段时间有几件事网上炒的很厉害。有一个县年终政府工作报告,结果和临近的另外一个县几乎一模一样,除了换了一个地名,换了几个数字,连土地面积、人口数量、植树造林的数字数字都一模一样,网上有人评论说是双胞胎县。国务院到一个市去检查安全生产,结果有两个县汇报的内容竟然一模一样,原来这两个县都抄袭的是另外一个省某个县的安全生产情况汇报。更奇怪的是一个市开了一个规模浩大的新闻发布会来推介他们的风景区,结果领导讲话居然和别的城市推介另一个景区的讲话稿一模一样,甚至在抄袭过程中连地名都没有改,成为一大丑闻。# k) U( s8 A1 a- P3 v- Z
, n) i9 m. B3 c+ u 桂维民认为,造成公文抄袭泛滥的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执政道德的缺失,小学生都知道写文章不能抄袭,为什么现在一些领导干部的讲话公文居然出现全文照搬照抄,这反映出有些领导干部为政道德缺乏求真务实的态度,甚至缺少起码的责任和担当;二是反映了执政理念的模糊,一些领导干部缺乏对所从事的领域深入研究和深入的了解,不要说提出一些主张和见解,连一些基本的情况也搞不清楚,离开稿子讲不了话;而最主要的的原因是文山会海,现在一些领导干部“用会议来传达会议,用文件来贯彻文件,用讲话来落实讲话”。对于一些实际情况了解不透,讲不出新词,说不出新话,就照搬照抄,有的问题不深入调查研究就拿别人的东西来照搬照抄。% h3 C/ ^4 g6 F. l6 w2 ?- a
9 c, w$ v6 b% r/ B9 O: \; ~/ y 一篇公文四成多都是“要……”
) _$ ]+ U, i) R) k1 @* e1 h \* C6 j1 p3 f$ B
对于当下公文写作中的弊端和不足,中国公文写作研究会创始人苗枫林举了一个例子,烟台鲁东大学有一个公文研究中心,最近检索了30件公文,35万字,最后检索的结果有一项指标让人很吃惊。这30件公文35万字,其中“要”字句就占44.94%,就是这篇公文全是“要……”、“要……”。
6 M0 z6 S) Q o1 ~# p% T, D8 P
5 N' k( a# `0 _, K2 L 苗枫林认为,公文既要解决做什么的问题,还要解决怎么做的问题。一个要字必须有一批文字来解决怎么办的问题。公文不解决实际问题,就只能做一些陈旧性的、重复性的、假大空的东西出来。+ l- d& w+ g7 P% ]1 K+ h! G
7 r4 M. k+ a0 Q3 `
苗枫林认为,假大空这种文风,抄袭的文风,最后的避难所就是领导的官僚主义,领导疏于亲政。如果一个县委书记想办一件事情,他千方百计想把这个事情办好,千方百计想把全县绿化好,如果林业局长递上来的是从别的县抄来的文件,县委书记可以把它扔到地上,为什么这个文件可以从县委书记那通过,就是县委书记不亲政,所以抄袭之风,假大空的文风最后的避难所就是领导的官僚主义和疏于亲政,发一个文件字数够了就发,发了有用还是没用就不管了。: Q8 L& t T+ S/ R2 _, O
2 ^- `' B6 y3 [/ u# c$ ^" L 公文写作是以文辅政 要敢讲真话. M" v' f9 g1 d/ h
- V. D& O% D% o* N0 \0 K) p: z
桂维民认为,改善公文写作的文风,首先领导干部要解放思想敢讲真话,求真务实;二要改变会风,决不能用会议来落实会议,用文件落实文件,用讲话落实讲话;三要切实改变作风,眼睛向下,深入群众,改革开放发展稳定中的很多问题都是前所未有、世所罕见的,没有现成经验,不可能照搬、照抄,只有在生动的实践当中,在千百万群众的创造当中才能够发现。只有眼睛向下,深入群众调查研究,会风、文风才可能有彻底的改变。8 V3 b/ C+ y- t( m) i3 s
; D* \! \1 M, e2 v0 C" F( p5 |" H 对于公文写作者来说,公文写作是以文辅政,用文字来表达以及组织领导的意愿。因此,要吃透上情,了解下情,首先吃透中央思想,确立正确的政策导向;其次用生动的语言来表达鲜活的思想,怎么写短一点,怎么写实一点,怎么写新颖一点;第三就是在短实新的同时要有解决实际问题的切实措施,能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
$ v& H3 R% A+ H7 Z# Q! d' e7 D0 V" b' Z M' e3 j s n
桂维民表示,希望通过这次在西安举行的年会充分发挥宣传、引领和培训的作用,在公文写作领域倡导积极、平实、鲜活、短小、精干的文风。
3 n3 y. M+ m2 e7 X, W8 j: Y, R3 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