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健0 N% W5 p! w6 [ e: D
. u, c4 y$ R# C(《人民日报》2012年6月26日23版)4 X0 \9 x2 p3 D4 W
$ U. i" Q {- y/ B1 o0 W& n 8 |, I* ?% N/ p6 \+ E
; v+ Z; m1 @) P% {
自古以来,有才的人很多,有识的人相对要少;有才的文章很多,有识的文章相对要少。文有才,读书万卷可以做到;文有识,则还要加上饱经世事、深思熟虑才成。所以人们说:文贵有识。" S6 ~0 l' S, q5 ^$ T7 S K0 @; Q
$ J9 H% X2 S( i$ d' |4 s: Q
传记文章似乎更加符合这个道理。除了受人之托等外在原因,为人作传多是出于有所感、有所识。换言之,作传者往往在传主身上发现了某种闪光的东西,让他有了情感的触动或思想的共鸣,于是萌生作传的意愿。然后他们挥毫泼墨,借古人之酒杯,浇胸中之块垒,把这情感的触动、思想的共鸣,发而为文,就成了识见。细读历史上的传记名篇,如司马迁之写管仲、晏婴、郭解、优孟,韩愈之写张巡、柳宗元,苏东坡之写韩愈、方山之……无论所写是官是民,记叙是详是简,其最为让人击节赞叹的地方,往往在于议论之笔。他们纵横捭阖,议论风生,真情深寄于笔墨之中,识见超拔于凡众之上这些“识见”,虽是从传主的事迹生发,但何尝不是作者自我胸臆的折射?议论的虽是一人之得失,但其实早已超出了个人层面,获得了普遍的历史意义与哲学价值正是这些文章,开创了中国传记文学的滔滔大河。6 h% f; l* u' k/ i( p
! Y7 { `7 f# L- q, u: a6 u
于今,在这条传记文学的长河中,又将注入新鲜的清泉了:由中国作家协会牵头的中国百位文化名人传记系列图书,在经历长时间的酝酿之后,开始步入实际操作阶段。不仅传主的范围已经选定,编审专家阵容已经形成,而且写作队伍在经过报名与遴选之后,也初具雏形,估计在不久的将来,就将进入创作阶段。从春秋诸子到茅盾、老舍,百位历史文化名人传记,这当然是一套值得期待的大书。赓续民族文化薪火,提升当代人文素质,意义自不待言。1 Y* R! |* @1 r& A. v
' z" l4 r) u2 @9 g/ x9 H
但难题是:很多传主的历史资料,多少年来无甚变化,而关乎这些传主的传记文章,历代又已经写了不少。有些名人中的名人,如孔孟老庄,李白杜甫,流传下来的传记文章就更多了。那么作为后来作传者,如何才能不落前人窠臼?如何才能凸显自己劳动的价值?
* }+ @5 Z1 g7 r8 R: k8 S& ~4 B: y g9 w4 K3 ?; m5 x
这让人想到了“识见”。面对素材基本相同的写作,识见也许将发挥最大的区别作用。因为识见一则产生于作者内心,哪怕面对同样一位历史人物,不同的人看到的、领悟的、理解的、共鸣的也将各不相同,心中的感情也会各有殊异;二则识见会受到时代的影响,折射时代精神的斑斓面孔因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之思想,时移则势易,审美情感、价值取向都随之发生改变,而这些将会投射到作者的识见中来。该丛书编委之一郭启宏曾谈到他心中的丛书写作标准:于才、学、识三者中,当尊识为帅。真可谓一语中的,直击要害。$ [/ J, M0 J, m
5 R1 Z# F7 w' s2 A A 当然,识见也需建立在历史史实之上。如果脱离了历史真实而空发议论,甚至陷入时下流行的戏说历史的泥淖之中,则只能是南辕北辙,缘木求鱼了。如果这样,再好的识见也只会让人觉得荒诞不经,面目可憎严肃的写作当然不可能也不应该走这条路。0 F" N+ y6 c" _7 c: ~
" @" J1 I9 }2 R
展开中国百位文化名人传记的传主名单,尽是历代文化巨擘。再看写作者名单,也不乏一时之秀。这样一套丛书,如果将之比喻为一棵树苗,那么它是有能力成长为出版天地中的一棵参天大树的。我们如此祝愿,也如此期待。. A. J* E& u$ e
5 s1 B3 Y* X8 H% 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