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往往因为篇幅较为冗长或结构比较复杂,从而使人难以很快读懂;即使篇幅较短的文字材料,也可能因为作者的艺术匠心独具或表达方式隐晦而不容易被快速读懂。这或许正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图尔特·M·基利所言:“若是旁人的观点是一目了然,其思想精髓总是清澈明晰,呼之欲出;若是文人墨客总是雄辩滔滔,势贯古今,更是运筹帷幄,百言不殆,那该是何等惬意!果真如此,则可把思考的责任让诸旁人,我们只管去轻松愉快地坐享其成。然而事与愿违,不幸之至。”这说明阅读是需要付出一定努力的。然而,掌握一些基本的批判性阅读技巧无疑对理解文章的大意和主旨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以下一些办法可以帮助我们快速读懂文章。 ; Z, h* o! f: C" P
( i+ n0 X) q( [$ c2 J! i2 j$ s祝你成功。5 T. l0 ]2 O2 t. o
. u. o) z& D. f6 N
一、学会寻找问题和结论
8 u6 q# K0 d5 ~3 w( C/ Z) a& v
8 F$ \- ^0 {9 y! N, W一篇文章或一段材料,作者总是要围绕某一问题作出一定结论。当然,问题和结论或许都是很隐含的,但这是我们首先要找到的东西。找到问题和结论,我们就已经基本上把握了文章的大意和主题思想。问题和结论其实是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找到了问题其实也就找到了结论;相反,如果找到了结论也就很容易找到文章所要回答的问题。如何找到问题?一般情况下,确定的方法非常简单:文章中的问题应该是较为醒目,而且往往是开门见山,甚至在标题之中。例如下列句子:
7 A% D! r! J* Z" }) K
4 y, X$ X' `. l- l3 ~6 X- k1.经常锻炼的人更加长寿吗?
# D- m7 r* e6 E; f8 u. x0 f* ~! h7 S2 w
2.学生厌学的原因是什么?
4 {/ w7 `' F: E6 ~' X0 R& |; ^( q6 ^ n* ]& x/ {0 i& v$ P- K7 J. b4 o1 _
3.数学竞赛中哪些人得到了一等奖?
' N5 b# _# G/ ^- K, M( i% j
, T6 v, S( k* f/ ]) Z0 T& b4.到本世纪中叶,我国的人口将达到多少?
( H2 o- V5 B6 |" y
( o2 ^2 m9 f9 z. L& ]2 g, r5.激励性的环境是否更有利于儿童智商的提高? ' I8 P4 Q% H4 Y4 s9 q n
% J/ s- n/ S/ H, d: u% P: x$ R6. 常看电视暴力镜头,是否会诱导未成年人犯罪? 9 k; q9 W+ `, {+ v
+ t0 K9 D/ [! P$ D5 W8 u
以上这些问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它们要求的答案试图描述世界现在是怎样,过去是怎样,以及未来将是怎样。举例来说吧,对于前两个问题我可以回答:“一般而言,经常锻炼有利于健康,从而使人更加长寿”,以及“学生厌学的原因是他们的学习和他们的兴趣不能吻合”。我们把这类问题叫描述性问题:在我们身边,这类问题俯拾皆是。在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教育学、地理学等各种学科的课本中,在杂志、电视、广播中,到处都能够找到它的踪影。 % X& d# N* i! U! J( `
5 g. {) a! o! U* H' U
这类问题,是我们对于世界模式秩序充满好奇的典型写照。
, ^, b) ?* n, M) S; X
) R, h D3 b7 K. `* N) D' s我们再看第二类问题:
; W7 K8 w8 k8 b; l( U: E$ B& K4 w
1.考试是否应该废除? . K! a. A! y) ?1 X
" C6 p) m/ X- r
2.把碘加入食盐中是否为人体所需要?
' e6 |2 H( q! G" b& u: Y. W
4 {5 k/ t+ |! z& P# Q3.对失学儿童应该做些什么? T' @* n( I: R9 j
s( [- I; U' g# \
4.对中学生应不应该进行性健康教育? 3 J9 d S1 Q c$ z8 q$ q& `
0 w, }7 J% d7 `2 y
5.学校是否应该参与社区文化建设?
6 J6 e8 ~ M; ` A; s& g' p; d" _3 F; _8 ], z' @+ |
这些问题要求的答案,则侧重世界应该如何。举例来说,对第一个问题,我们可以回答:“在现阶段,考试不应该废除”。对第二个问题我们可以回答:“我们必须在食盐中加碘”。这些问题涉及的是伦理或道德,它们询问的是何者正确,何者错误;何者需要,何者当废;何者为好,何者为坏。它们要求的是规范性的回答。因此,我们将这类问题称为规范性问题。社会性的争论一般多属此类。 - s6 E8 L, f+ j/ q0 u
. ~4 E0 _. ?8 D* u0 F
然而,一些问题的提法,并不总是这样清楚明确。于是我们只好从结论之中把问题找出来。也就是说,有时我们不得不先找到结论,才能发现问题。
" V; F1 o0 B# _9 l# p' ?9 _
9 B" @% |0 `' |作者想要证明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便是结论。要寻求结论,应该着眼于作者要你相信的那一句或一系列陈述。另一方面,他要你相信的结论,则根植于他的其他陈述之中。简而言之,陈述间的联系若能服人,应具备这样的基本结构,即此因彼而生,此即属于结论,彼则是对结论的佐证。这一结构,正体现了推理的过程。 * O% P% Q; B! ~5 X K9 Q
0 Y* U/ P" Q* v找出了问题和结论,就应该对二者的对应关系进行缜密分析。结论必须是从问题出发,经由严密的推理过程推绎出来,并符合相应的价值观体系。明确了这个关系,我们就算把握了文章的内容概要。 3 K9 }7 k2 l' P' n
; C7 z5 Z' l; D& g) S: H; b7 j9 d
二、学会找出理由,进行逻辑分析 8 s* Q- W5 {9 k5 b8 T
7 H; c E: U( X文章中的观点要有站得住脚的理由来支持。理由是信念、证据、譬喻、类比,以及其它支持及辩解结论的陈述。这些陈述共同构成了表明结论真实或正确的坚固基石。只有在弄清理由之后,才能够确定结论的价值。举例来说,一个人主张必须改革现行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一观点自然会引发争论。“为什么必须改革?不改就一定不行吗?”不管赞成与否,我们总会问这样的问题。如果他的理由是“我就是这么想的”,那他的理由是结论的重述。如果他答“改革就是对现状的反思和批判”,那他的理由和结论就是牛头不对马嘴。如果他回答“改革毕竟有利于一小部分人的利益”,那他的理由就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体系。
9 y; i. M, M4 ]2 x) j# v# v; z H$ {' Y p; i
弄清理由的第一步是以提问的态度对待争论。我们应该先问“为什么”。回答为什么的陈述便是理由。表示理由的陈述往往含有这样的一些词语:因为、由……事实说来、首先……其次、理由是、原因是、由于、举例来说、同时、出于……的考虑,等等。我们可以把这些词叫“标志词”。这些标志词可以帮助我们方便地找出理由。 6 J' Q2 v1 x* O
' x0 f7 w2 m$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