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众所周知,公文写作不仅需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掌握大量的第一手素材,而且需要广泛搜集参考资料,博览精阅,做到“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陆机《文赋》),“拿”别人的文章为我所用,富我文义,增我文采,活我文风。俗话说: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会抄的锦上添花,不会抄的伸手被捉。时下,抄袭成风,疯狂抄袭。几乎是“十篇文章九篇抄,一篇不抄履历表。”1 _1 |4 a3 Y* `0 M, c5 O
& a2 I4 O' \' |3 s 某市两个县政府分别向国务院督查组汇报安全生产工作,汇报材料竟然基本相同。难怪有人说,官样文章具有“统一思想、统一步调、统一讲话、统一文章”之特点。
$ W0 D+ {1 s* j" h' t {1 R- |- j
8 Y$ Z9 _* |# U, t+ D4 m 据2010年3月24日《中国青年报》报道,一篇讨论“宫腔粘连”的论文竟遭遇6个省16个单位25人6轮连环抄袭,被称为“史上最牛抄袭门”。
7 I: P8 P' j4 N3 D8 J7 ?( b; l& B8 q. Z$ b9 {5 Y* q
有识人士惊呼:抄袭剽窃毁的是民族创新,必将导致年轻一代行为上懒惰、道德上沦落,丧失独立思考能力和原创性。2 l! d: o7 ~4 Z1 I: r8 r
* A1 D! k3 H/ ~; U- p! ?7 m
但是,写文章又不可能不参考、不借鉴、不模仿、不引用。笔者在长期写作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简明抄典”,自我感觉比较实用,能够做到抄而不剽、拿而不窃,有悟性的还可以青出于蓝胜于蓝。“简明抄典”如下:% v; ^( \0 ~9 ]$ C- j% i4 I' z7 H+ @- y
5 A7 j L( l1 j& o& |
确立“抄”的原则:学习借鉴、模仿创新。即:学习选题立意,借鉴谋篇布局,模仿行文风格,创新写作方法。
{' x. j) v& y9 i& c
! C! S G. l9 [7 y 明确“抄”的目的:上级精神地方化、他山之石本土化、旧时典范时尚化。即:“抄”上级的材料要以与本地结合为主,“抄”外地的材料要以与本土结合为主,“抄”过去的材料要以与本期(当前)结合为主。
W9 {8 ]/ h2 M$ `$ ~
+ g. p4 r' W& S( ` 拓宽“抄”的思路:嫁接变通、触类旁通、融会贯通。具体地说:
" f9 M8 I6 r1 {5 v8 E
- n* t5 C$ E! q, m' U6 [$ g& U 1、嫁接变通——剪裁妙处非刀尺7 x6 H, Z- T5 w, e& w8 f
; J# ?+ J8 `8 I; q9 k
嫁接变通,就是对同类题材的公文进行“技术改造”。要善于“拿来”,善于提取同类材料中的精华为我服务,做到择其善者而移植,择其近者而改造,虽说是“天下文章一大抄”,但抄有抄的学问,“至精而后阐其妙,至变而后通其数”(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会抄者不留痕迹,善抄者得心应手,笨拙者原形毕露。1 [$ z6 G: V0 v* ]* R4 I
, w: h7 w/ J% k* ?' u7 V3 h; t
古今中外,不少大师是嫁接变通的高手。他们的模仿出神入化,不是原创胜原创。如汉代杨雄的《太玄经》模仿《易经》,《法言》模仿《论语》;“初唐四杰”之一王勃的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模仿的是庾信“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红楼梦》模仿《金瓶梅》;《西游记》、《三国演义》模仿历代话本;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干脆与果戈里的小说同名;巴尔扎克的《高老头》模仿莎士比亚的剧作《李尔王》。
4 \7 Y, Y# A6 `1 M* x2 f% W' X. ]. p5 b( M
清代学者袁枚说过,“蚕食桑而所吐丝者,非桑也;蜂采花而所酿蜜者,非花也。”“嫁接”的关键是“变通”,不能照抄照搬复制全文当窃贼,要做到“抑引随时,变通会适”( 刘思勰《文心雕龙·通变》,下同),“变则其久,通则不乏”。根据自己文章立意的需要,因时而异、因事而异、因地而异、因人而异地去剪取精干,移植良材,“望今制奇,参古定法”,“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 陆游《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通过嫁接改造,让观点闪光出彩,叫文章浑然天成,即使是神仙也难辨昆仲、难分你我。笔者曾多次借鉴兄弟县市的公文作品,但被借鉴者后来反而称赞和借鉴笔者的文章,待窗户纸捅开后,大家相视而笑。) g# m( X6 e* W& u
' P7 `! L; E, n4 f1 P: H R0 f1 w- p! q
2、触类旁通——心有灵犀一点通
) A2 d; W8 g$ C+ o, p, B
2 x9 R) ?! S/ v 触类旁通,就是对文种相同题材不同的公文进行“技术引进”。精彩的文章处处闪光,我们可以从中借鉴文路,效法布局,学习技巧,引进创新,文虽异而体同,事虽异而理同,情虽异而义同。“旁通而无滞,日用而不匮”(刘思勰《文心雕龙·通变》)。“旁通”的关键是“触”,通过学习别人的文章,要能够触发自己的灵感,开发自己的潜能,启迪自己的思路,并由彼及此,发现共同点,找到共振点,让思路豁然开朗,叫文章水到渠成。
' a& V2 Y: P3 N) I% Y$ E) F) j$ Y; l- F' {
1998年,笔者撰写的《浮光掠影看浙江》,在结构安排和语言风格上借鉴了一篇名为《浮光掠影看北欧》的文章,获地市级内刊好作品特等奖。另一篇《市场探微》,在切题和写作方法上则借鉴了一篇名为《“五小”探微》的研讨文章,也获得地市级论文特等奖。7 S7 Y9 Q& c" G5 o# b6 y& ?3 X# Q
2 U; R) b4 U% c( U( Y" n 有些借鉴文章之所以被读者“零容忍”,是因为超出了借鉴的范围,甚至连剽窃都算不上,而是复制粘贴。2008年9月9日,四川巴中市政府下发的中秋节放假通知中,竟有一句“确保人民群众过一个祥和平安的端午节”,在当地造成恶劣影响,导致四人被问责、三名官员被撤职。安徽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原党委书记、总经理(正厅级)张绍仓贪污受贿,法庭上声泪具下宣读悔过书,但细心的记者发现,他的悔过书与四川成都贪官朱福忠的悔过书多处雷同,连个人感受也照搬过来,实在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 T9 [6 N$ l0 M
1 i8 _2 B0 U$ d7 c
3、融汇贯通——凌云健笔意纵横+ w) z% s: m: r1 s# ~/ y- ?( J
& a7 Z: }8 b6 v g; g5 N4 ^
8 e# `1 k. P& m1 k3 u9 C* U' F
! m6 V, R4 n! i+ e 总之,“抄”是一门技术,是一门学问。要抄得适时、抄得得意、抄得顺心,抄出特色、抄出新意、抄出个性。切不可“抄”出风波,“抄”出丑闻,“抄”出可笑可叹的后果。作者:张苏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