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社会才发现。人的脸皮可以变厚,人可以有千百个“面具”,这张面对着你的“笑脸”,是否可想过“它的后面”或许是张憎恶的“脸孔”。
- o" `8 k: s0 J: y7 m* ~% E2 B8 Z1 E6 ]. x, @
表里如一的人,对于不喜欢的人,怎么也没法热情起来,有时我想劝自己不要太狭隘了,大度点。可是,有的人真的让人不舒服。自己是个很正统认真的人。. u8 R7 y' b( y8 f. t: ^1 O( ~
; }% I0 v- ], u
对于不喜欢的人:在心里默念:我需要让你为我办事,我要陪你笑脸,其实你什么都不是!0 Q) o5 P4 [! b$ V: Z2 {. g3 m+ v
& X3 d5 A( Q. s% T$ n* s4 ]% i) U
如何培养自己“会来事”,观察别人如何做,自己想想为什么那样做6 Z/ k* W0 h5 c# j% k8 ?) q
6 I8 t% J( y, D
所谓会来事,就是善于领会精神,揣摩意图,投其所好,领导没想到的要想到,领导已想到的要做到。要会说话,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不说。要会办事,能办的办好,不能办的办巧。总之让领导舒心、省心、放心,不必为八小时以外费心,从而一心扑在八小时以内的工作上。
4 {" O3 H0 L0 r+ D: F% z. T
9 k' T. g) i5 }& _所谓会干事,就是工作上吃得苦,业务上过得硬,一个好汉三个帮,领导就要有人帮。领导运筹帷幄,你要决胜千里;领导率先垂范,你要紧紧追随。特别是在领导提升文凭、晋升职务的关键时刻,在领导面对上级、应对下级的敏感时刻,要能拿出真本事和硬成果。* R3 g# _ ?) d, Y5 c$ Z" k
. s$ s. h! s8 z7 z
领导身边有两种人:一种会来事但不太会干事;一种会干事但不太会来事。
2 r3 R$ ~9 r' U/ L6 b0 ]. P) N d2 _$ `' u
会来事的人一般不懂业务。因为业务太差,自觉无才可恃,无物可傲,前途不妙,于是放下架子,苦心经营,终于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是前因。又因为善于来事,赢得领导信任,讨得领导欢心,获得更多实惠,发现天生我材必有用,哪管他人论短长,于是再也不想学业务、搞业务,从而更加不懂业务。这是后果。, |% X2 R4 k d4 U) }
6 i! l# s$ }8 p- f. g: V8 f
会干事的人一般不通人情。因为常常钻研业务,只顾琢磨事,不会琢磨人,一心难以两用,故而与领导站不成一线,与群众打不成一片,领导印象不太好,群众基础不太牢,人际关系不太协调。又因为业务强,自觉胸有成竹腰杆硬,腹有诗书气自华,不愿委曲求全图上进,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终不免曲高和寡,孤芳自赏,到头来发现总是外行领导内行。: |" m m/ {4 M" a, ]: F
' j% d# [, g/ @% A1 S" |7 e2 }会干事的人一贯看不起会来事的人,认为对方是奴才。会来事的人逐渐也看不起会干事的人,认为对方是呆子。
1 j5 `0 T% ?% B$ }/ z" W' N1 e# o0 C" k4 Q
也有绝顶聪明之人,既想会干事,又想会来事。但以我观察,这种人少之又少。如有,则是人中龙凤,不仅是人才,简直是天才。
- O! [ S4 m |2 x& m. ]* m& n" S
, _1 S) h- o6 F! J( f6 @高明的领导既喜欢会来事的,也离不开会干事的。故清宫戏里,乾隆皇帝的身边总少不了和绅和刘罗锅两个人。) y% U4 j, M% Y6 a6 t$ x
; Y8 M+ t' p/ v* i想想自己,你是会来事的还是会干事的?
: u6 N: J$ E4 V( { v. `; o 2 S, D& O5 i, P$ ?# e, D
对于任何一个单位和部门来说,都可能有这么两种人。一种是默默无闻,尽职尽责,一心扑在工作上的,也就是“会干事的”;一种是左右逢源,善于交际,一门心思琢磨让领导高兴、让大家满意的,也就是“会来事的”。从干事创业和单位的长远建设来看,“会干事的”会真正博得更多人的赞赏和支持。3 @/ O+ B: |. e, `7 C
6 ~$ j/ E6 X8 }1 d8 @+ ?+ D+ ~; t 但是,从当前一些单位和部门领导的用人导向上来看,“会来事的”往往比“会干事的”更吃香。其实这是一种很不正常的用人趋向,久而久之,不仅会影响单位的用人风气,而且会给党的事业带来很大的危害。% _5 m8 c4 l& [0 p) ?+ d5 N$ D
0 O9 E4 v) E! C) X5 G5 E% Z
从两种人工作的状态上来说,“会来事的”更善于把更多的心思和精力用在领导和维系同事关系上。他们多是视关系和与领导的“距离”为己任,善于琢磨领导高兴不高兴,领导满意不满意,领导答应不答应。为了关键时候争取更多人的支持,他们从不拿工作业绩和成绩衡量自己,而是积极利用“人脉”,发挥“情商”的作用,投机取巧,胜过那些“会干事的”。而对于那些“会干事的”来说,他们目标单一,只顾把工作干好,把领导交办的任务完成好,却很少顾及其他的事情。也有人戏称这部分人为“闷葫芦”。从领导干部识人用人的角度来说,“会来事的”好找,“会干事的”并不多。“会干事的”需要更精细的培养和培训,因为他们需要更多专业的、系统的、科学规范的知识和技能。但从当前一些单位和部门领导识人用人的方向上来看,“会干事的”多被冷落,“会来事的”多被重用,这其实是领导只为个人爱好,却不为单位和部门长远建设负责的一种体现。 A% ?2 p" h0 e% B3 l
! C+ q1 F# w. W8 n* k# R7 q 其实,识人是一种智慧,用人是一种胸怀。特别是对于领导干部来说,有什么样的胸怀,就会有什么样的“眼光”;有什么样的态度,就有什么样的领导艺术。如果不从长计议,不从长远出发,不从单位和部门的建设需要出发,就很容易出现重用“会来事的”、轻视“会干事的”用人现象。其最根本的就是一种用人导向,如果重要岗位和“权力点”科室,都用那些“会来事的”,显然很难推动事业的发展。反之,把“会干事的”用在那些执法、行政、审批等重要岗位上,则能更好地促进单位的全面建设。
1 r' q% K/ J$ ]
3 H/ I# Z' O8 a0 t$ t3 k3 N 归根结底,上级的文件精神,单位的发展规划,领导的各种意图,都需要那些“会干事的”去贯彻落实。而且一个单位和部门的指导思想、发展水平以及队伍建设的素质情况,最重要的还是要靠那些“会干事的”来体现。因此,让“会干事的”比“会来事的”更吃香,既是组织和领导对事业发展的责任担当,也是单位和部门良好用人氛围的根本体现。
. \" d5 W$ S- g5 b/ R
( w6 f) m; V4 j3 @& S- C另外,. o+ d4 z4 ? z/ y6 `/ H* |6 z- J# Q1 ^# f
# u1 h9 p ~8 n$ J1 {! u* K/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