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是好友相聚,端坐茶室,品位着茶香,在轻柔的萨克斯乐曲中谈天说地,此时的绵绵细语让人心热,可以增进友谊: 6 G& ~, J1 K8 r. M# E ]3 R
假如是伴侣相拥,漫步长街,体味着亲情,在柔情密意中甜言蜜语,此时的喋喋不休让人心动,可以增进感情; 1 e& ]( o1 M6 g/ h( C# M
假如是人生失意,长夜难眠,回味着苦涩,善解人意的挚友相伴左右,此时的倾心相诉让人心暖,可以排解愁绪。 B0 H+ P& W2 C# J: z* F
……
+ N: _/ d4 y9 G3 I& ]8 ?6 } 诸如此类的假如,都以多话、长话为宜,此时能把话说长,是一种能力,寡言少语倒不合时宜。
+ a7 E3 L. ~) A- c9 Z; H 但是,假如换到工作场合,还是如此话长、话多,则未必招人喜欢。 + P+ a8 s8 @$ | C) m
或是大会讲话,即兴发挥,离题万里;
; U6 ~3 V8 m3 j* C 或是座谈发言,放飞思绪,东拉西扯;
$ Z+ G7 b& d- C9 Y* }4 @5 W2 r 或是汇报工作,言不及意,罗里罗嗦; 3 G& F2 e" k$ q
或是部署任务,拿腔拖调。
4 E) b5 l ^8 w' n) E 如此等等,不分场合,不论时间,不顾别人感受,自己一吐为快,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有人评价某人唱歌时说:“最大优点敢唱,最大特点跑调。”这一评价用到一些人说话上或许更贴切:“最大优点敢说,最大特点跑题。”“话痨”们虽然能言兴勃发,海阔天空,滔滔不绝,可听着却是不得要领,如坐针毡,难以忍受。故而,各级组织一再强调开短会,说短话,并提到作风建设的高度,但收敛甚微,长话、空话、套话依然不绝于耳。 5 A* K2 o/ ~* F" l) ?3 m8 h T, U% b
为何难于把话说?原因有三: 2 F0 s; q; x4 r2 A! J
一是心理问题,缺乏自信心,既不相信别人,又不相信自己。一方面低估了别人的理解能力,生怕人家听不懂他的高论,仿佛不将豆包掰开细察谁都不知道其中有馅,于是反复讲那些浅显的道理,甚至是一些不是道理的“道理”。另一方面对自己的表达能力心中没底,总怕讲不明白,误了“大事”,可又说不到点子上,于是干脆以多取胜,说个没完没了,期望不一定哪一句能碰上“要点”。
! a/ u& _, ?6 {+ D6 c# W 二是能力问题,不善语言组织,缺乏综合能力,不会概括要点,总以为全才是高论,长才是水平。于是大一,中一,层层套下来。穿靴戴帽,面面俱到。一求现在全就要凑,平淡的就多。结果是搅成一锅稀粥,让人难解其中味。苏东坡在论述如何把握文章长度时曾这样说:“意尽而言的止者,天下之言也,然而言止而意不尽,尤为极要。”言止意不尽者是高人,言止意尽者是人,那些说长话的言未止意已尽者该是何人? 8 p0 W8 V+ r8 c0 U* E
三是水平问题。知识储备不够,对话题缺乏理解和研究,无法说到点子上。平时不注意学习,不注意观察,不注意思考,缺少对社会的洞察,缺少对生活的理解,缺少对经济的研究。心中无数,讲话时只能信口开河,胡拉乱扯一通。思想无光辉,表述无文采。此种讲话即便短都无味,何况其长! $ [# y0 ]/ v* {) j8 v
如何能够把话说短?有三个忠告: 3 Q9 h2 K, _9 R
一是尊重别人。鲁迅说过一句话:无端地浪费他人的时间,无异于图财害命。讲话要学会开门见山,客套话、过渡话少说。也不要企望把所有的话都你一个人说尽,要把机会和时间留一些给别人,多听听别人的观点,与人交换思想,你一定会有所收获。
9 a6 i3 b( \, k$ k! w2 |$ `0 { 二是不说废话。讲话厌繁杂,喜精炼;忌平淡,宜新颖;戒空洞,求形象;去浮华,倡实在。多说不表示能说,能说不如会说。要清楚你想告诉别人什么,更要考虑该怎样告诉别人。然后认真思考、组织,如何才能自己说明白,让别人听明白,并以此来安排开头结尾、起承转合。讲话要突出一个主题,不求大,不求全,但要求新,要说别人之未说。讲话要能够吸引人,总要有几个闪光点。王勃的《滕王阁序》虽千古流传,更多的人记住的不过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闪光的两句。
; Z0 F+ Z) N5 Q" f g9 B 三是加强学习。表现在说话,功夫在话外,出丑在一时,缺憾在平时。鲁迅先生还说过一句话:辞不达意的病根不是没有想的工夫,而是有工夫的时候没有去想。“裹脚布式”的讲话病根就是没有真知灼见,没有一定的理论功底和相当的知识积累。同时,我们得承认,讲话是艺术,表达能力需要锻炼。讲长话不好,不会讲话也糟。平时要做好储备和准备,倒是才能讲好话,讲短话。
# I" N$ a/ o& y' L* | 浓缩的是精华,拖沓的是垃圾。说短话是一种艺术,听短话是一种享受。说短话应该成为一种意识,一种习惯。 |